轴承损坏应对措施
损伤事项  | 原 因  | 措 施  | 
剥离  | 载荷过大。安装不良(非直线性)  | 检查载荷的大小及再次研究所使用的轴承  | 
轴承在承受载荷旋转时,内圈、外圈的滚道面或滚动体面由于滚动疲劳而呈现鱼鳞状的剥离现象。  | ||
剥皮  | 润滑剂不合适。  | 选择润滑剂  | 
呈现出带有轻微磨损的暗面,暗面上由表面往里有多条深至5-10m的微小裂缝,并在大范围内发生微小脱落(微小剥离)  | ||
断裂  | 安装时受到了打击。  | 改善安装方法(采用热装,使用适当的工具夹)。   | 
所谓断裂是指由于对滚道轮的挡边或滚子角的局部部分施加乐冲击或过大载荷而一小部分断裂。  | ||
卡伤  | 过大载荷、过大预压。  | 检查载荷的大小。  | 
所谓卡伤是由于在滑动面伤产生的部分的微小烧伤汇总而产生的表面损伤。  | ||
擦伤  | 高速轻载荷  | 改善预压  | 
所谓擦伤,是再滚道面和滚动面商,有随着滚动的打滑和油膜热裂产生的微小烧伤的汇总而发生的表面损伤。产生带有粘着的表面粗糙。  | ||
裂纹和裂缝  | 过大过盈量。  | 过盈量适当。  | 
所谓裂纹是指滚道轮或滚动体产生裂纹损伤。如果继续使用的话,也将包括裂纹发展的裂缝。  | ||
保持架的损伤  | 安装不良(轴承的非直线性)。  | 检查安装方法。  | 
保持架的损伤有保持架的变形,折损,磨损等。  | ||
压痕  | 金属粉末等的异物咬入。  | 冲击轴套。  | 
咬入了金属小粉末,异物等的时候,在滚道面或转动面上产生的凹痕。  | ||
磨损  | 异物侵入,生锈电蚀引起的发展。  | 改善密封装置。  | 
所谓磨损蚀由于摩擦而造成滚道面或滚动面,滚子端面,轴环面及保持架的凹面等磨损。  | ||
梨皮状点  | 润滑过程中出现异物咬入。  | 改善密封装置。  | 
在滚道面上产生的弱光泽的暗色梨皮状点蚀。  | ||
微振磨损  | 润滑不良。  | 使用适当的润滑剂。  | 
由于两个接触面间相对反复微小华东而产生的磨损在滚道面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上产生。  | ||
假性布氏压痕  | 在运输过程中等轴承在停转时的振动和摆动。  | 运输过程中咬对轴和轴承箱加以固定。  | 
在微振期间,在滚动体和滚道轮的接触部分由于振动和摇动造成磨损有所发展,产生累似布氏压痕的印痕。  | ||
电蚀  | 外圈与内圈间地电位差。  | 在设定电路时、电流要不流过轴承部分。  | 
所谓电蚀是指电流在循环转重的轴承滚道轮和滚动体的接触部分流动时、通过薄薄的润滑油膜发出火花、其表面出现局部的地熔融和凹凸现象。  | ||
蠕变  | 过盈量不足或间隙配合。  | 检查过盈量,  | 
所谓蠕变是指在轴承的配合面上产生间隙时,在配合面之间相对发生滑动而言,发生蠕变的配合面呈现出镜面光亮或暗面,有时页带有卡伤磨损产生。  | ||
变色  | 润滑不良。  | 改善润滑方法。  | 
由于温度上升和润滑剂反应等、滚道轮和滚动体及保持架变色。  | ||
烧伤  | 润滑不良。  | 研究润滑剂及润滑方法。  | 
滚道轮、滚动体以及保持架在旋转中急剧发热直至变色、软化、熔敷和破损。  | ||
生锈、腐蚀  | 水、腐蚀性物质(漆、煤气等)的侵入。  | 改善密封装置。  | 
轴承的生锈和腐蚀有滚道轮、滚动体表面的坑状锈、全面生锈及腐蚀。  | ||
安装伤痕  | 安装、拆卸时的内圈、外圈倾斜安装、拆卸时的冲击载荷。  | 使用恰当的工具  | 





